明年年底前,城鎮小區將補足配齊幼兒園;至2016年,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將達到75%左右。15日,教育部、國家發改委、財政部印發《關於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》,公佈了上述目標。(11月16日《新京報》)
  兩部一委實施的頭期公共政策,已初步實施預期目標。截至去年底,通過2011年至2013年實施的第一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,中國在園幼兒增加918萬人,相當於過去10年增量總和,“入園難問題初步緩解”,緊接下來,則是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。
  縱觀此次國家層面出台的制度安排,最大的亮點是,2015年底前,城鎮小區按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補足配齊幼兒園;此外,還有力保教育費要控制在家庭可負擔範圍之內,以及補齊各類幼兒園教職工等,這不僅能大大提升我國學前教育水平,也能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。
  然而,儘管兩部一委出台的公共政策,有份量,成色足,可謂貨真價實的“大禮包”,但指望這一紙文件,徹底解決學前教育資源短缺,經費投入不足,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,尤其破解“入園難、入園貴”,並不十分現實。
  倘若我們追溯學前教育的成長史,1979年,我國托幼機構全部由財政支持。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,隨著國企改製,企業園、街道園、公辦園也紛紛改製成民辦園,並大量消失。財政則開始向少數公辦園傾斜。也正是在這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上,托幼的公益性在漸行漸遠,公益底色也蕩然無存。而反觀國外,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,美日法德等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,就是將學前教育逐步納入義務教育體系,國家財政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持。
  我國的《義務教育法》是1985年頒佈實施的,當時國家財政預算內是1829億元,預算外是1430億元,加起來是3259億元。而去年的財政收入是12.9萬億元。可以說,以今天中國豐厚的財力,已經完全有能力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內。倘若能夠將幼兒園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的範圍內,不僅可以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,還能解決目前民辦幼兒園“見利忘義”事件的頻出。
  現在的問題是,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各級政府,都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。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年)》更是明確描繪了學前教育發展的願景,到2013年底,我國學前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提升到67.5%,比2007年提高了近27個百分點。但是,國家包括地方在公益性支持上仍沒有勾勒出詳細的藍圖,而倘若我國通過產業化,把學前教育推向市場,把它變成可以贏利的產業,不但會使學前教育脫離公益本質屬性,而且也不符合國際通用做法。
  所以,筆者以為,即便目前國內不能把幼兒教育納入國家財政統籌範疇,但學前教育絕不能脫離公益底色。所謂公益性底色,也就是說學前教育可以吸收民間資本,甚至國外資本,可以考慮產生一定的利潤,但必須堅守公益性,要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。政府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包括國外資本進入,但資本進入後,要架構公平正義的監管網絡,這種監管不僅包括行政監管,也包括經濟犒賞,對那些做得出色的學前教育機構,予以財政資金獎勵與補貼,對那些唯利是圖,見利忘義的幼兒園,啟動退出機制,及時掃地出門,以保障學前教育的公益底色。
  文/吳睿鶇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幼兒學前教育不能脫離公益底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donekr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